结核诊断
结核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2年全球有106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发病率为133/10万。我国2022年估算的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8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2/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提出了2035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旨在到2035年实现结核病死亡率下降95%、发病率下降90%(降到10/10万以下),但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来看,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新工具、新方法、新策略的加入,来加快终结结核进程。
2023年5月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Transforming tuberculosis diagnosis》以及我国近些年在结核防控中的多项政策性文件,给了我们一些结核未来诊断策略的新思路。
01、涂片方法向分子检测方法的转变
涂片作为一种简单、快捷、便宜的检测手段,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结核检测,在国内,临床常采用“三涂、两培、一分子”的检测组合,约90%以上的结核患者就诊时,都会进行涂片检测。但其也有局限性,因为在制片时仅挑取少量样本,并且没有增菌的过程,导致其灵敏度不到30%,后续也无法进行菌体耐药情况的判断。而分子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基因扩增的形式将信号放大,从而可以检测到低菌量的样本,因此分子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耐药基因获取结核耐药情况。伴随着终结结核病进程的推进,低菌量、无症状患者将成为未来筛查的重点,对高灵敏检测技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02、省、市级定点专科医院检测到基层检测的转变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我国长期着力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结核诊疗方面,省、市级定点专科医院虽然有着完善的检测体系,但医院数量有限,无法覆盖所有地区,因此基层检测能力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将加强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检测能力,落实县(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设备配备作为结核及耐药防控的重点工作。以后基层医疗机构结核诊疗能力会越来越强,结核鉴定和耐药检测也会越来越全面。同时具备鉴定和耐药检测功能的集成化设备,因其操作简单,密封性好,设备体积小,则更适合用于基层耐药能力建设。
03、被动检测到主动筛查的转变
在结核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因为症状不典型,不会主动就医,进行结核检查。在此期间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传染性加强,从而传染给其他人。因此“主动筛查,关口前移”成为了终结结核流行的必经之路。在《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南》、《遏制耐药行动计划》、《“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国社区肺结核主动筛查行动指南》等多项文件中,均提到对重点场所和主要人群进行主动筛查。同时,在2020年,国家卫健委针对学生群体发布了《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给出各学校结核病筛查策略。上海等地“无结核社区”多个试点的成功创建。也预示着主动筛查将成为减少结核发病率的一大利器。主动筛查的人群因为症状相对较轻,菌核量较低,所以更加需要灵敏度高且价格亲民的国产化设备。
04、痰液样本向多样本类型检测的转变
痰液样本因为获取方便,常作为结核检测的主要样本类型,但对于一些临床症状高度怀疑结核患者,痰液检测阴性时,则需要肺泡灌洗液进行补充。针对于儿童,其粪便和胃液样本的检测效果更优。另外,关于无痰患者用舌拭子检测结核的可能性,也是当前结核分子检测的热点。通过多种样本类型的结合检测,可以提高阳性率、特殊患者的检测率,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循证学依据。因此,未来的结核检测技术需要做到兼容性更强,稳定性更好。
鲲鹏基因
iFIND全自动分子检测平台
结核鉴定及利福平耐药检测系统
鲲鹏基因在iFIND平台开发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和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试剂盒是国内独家的IS6110和IS1081双基因检测产品结合高效的超声提取以及巢氏扩增等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灵敏度。鉴定灵敏度可达10CFU/mL,完美契合未来结核检测高灵敏度的需求。同时,其集成化的设计应用于基层,保证结核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操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iFIND检测平台,采用的超声提取和高效微滤膜纯化技术,可以去除样本中的绝大部分杂质和干扰物质,另外iFIND所采用的抗逆扩增体系保证了其在复杂样本检测中也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